
平江县龙门镇,这个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响彻整个湖南省的小镇,在秋收起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被誉为秋收起义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旗升起地、第一个番号诞生地。这个令当时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健听了就闻风丧胆并派重兵围剿的地方,已经沉睡了百年之久,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回顾那段红色革命传承史——一井三将军之裴周玉。
龙门镇素有“将军之乡”的美称,“一井三将军”的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三位将军分别是张令彬、张平凯、裴周玉,幼时,他们便同饮一井水,就是这一口井喷涌出今后源源不断的红色革命源泉。
图为三将军共饮的井水
裴周玉(1912年12月—2015年6月20日),男,湖南平江人,1926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儿童团团长、班长、排长、干事、特派员、组长、科长、副局长、支队长兼政委、行署公安局局长、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绥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代政委、军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副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东征、百团大战、晋西北、晋北、绥蒙、察绥、平津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裴周玉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裴周玉于1912年12月24日生于龙门镇枫树村一个穷苦农家,早在7岁时便帮助家里干活,12岁给别人做零工。
龙门位于平江县与江西修水县交界处,农民运动开展得早。裴周玉1926年参加童子军(儿童团),当上乡童子军团长,1927年加入共青团,组织童子军参与支援农民自卫军的秋收暴动。
1930年5月,18岁的裴周玉参加了红军。在村里学过3年武术的他,在战斗中用处很大。他跟着班长英勇冲杀,俘虏3个敌人,缴获2支新枪和100多发子弹。
1935年12月,西北保卫局调裴周玉到红二十八军当特派员。在瓦窑堡的周恩来曾专门找裴周玉谈话说:“去了以后,一定要当学生,向刘军长学习,听刘军长安排。”裴周玉对刘志丹非常尊敬,此后一直跟在刘志丹身边。
抗日战争时期,裴周玉随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参加首战雁门关、保卫太原,解放定边、安边、靖边等战斗。1938年5月,他率领武装工作队深入大同、口泉、怀仁等敌后地区,发动群众,组织了近1000人的游击队,摧毁敌伪区村政权,展开敌后游击战争,除奸、破路,袭击日军,收复神池等7个县城,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筹集军款20余万元。同年8月,他只身深入虎穴,去到大同帅府街,对原阎锡山部中将后任伪雁北保安司令赵金鳌晓以大义,使其反戈抗日,与我党建立了秘密关系。
1940年9月,裴周玉参加了百团大战,在二分区率3个团投入崞县战斗,拔掉敌人两个据点。这期间除做好全师保卫工作外,还派出近百人深入敌区开展秘密工作,组建多个情报工作站,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解放战争时期,裴周玉参与发动了察绥战役和平津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他参与率领不足两万人的部队,负责牵制绥远10万国民党军,保证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1951年9月,23兵团奉命出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裴周玉深入部队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志司总部表扬。他被授予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
1965年他被派到乌鲁木齐军区担任副政委,兼兵团政委。那年他五十三,正是壮年牛犊不怕虎的时候!
到兵团后,裴周玉像个拔了塞的火箭,劲头十足!他晓得兵团在新疆真是个大角色,总是下到一线去,转悠农场、瞄准工厂、去边防走一遭,还跟那些干部、伙伴们打成一片儿。
他忙着让农田开花还琢磨着怎么让工厂多出货,特别关心边境的安稳,想尽办法保证队伍在风头正劲的时候不乱了阵脚。
到了1969年,裴周玉工作太拼,结果肚子里的虫闹得厉害,只好把大半个胃给割了,身体变得像拖了几天的水泥。
1975年兵团解散那会儿,裴周玉已经63岁了,白发苍苍。他接到命令,收拾行李箱,上了火车,踏上了离开乌鲁木齐的行程,挥手告别在新疆拼搏的整整十年!
回到北京后,他在军委的宿舍里一屁股坐下,以为会有新活计找上门,就像他革命这么多年,经验多得能开班授课一样。但由于当时种种原因,人事的事情像拉锯战一样,一拖再拖!
裴周玉在北京待了两年,直到1977年才收到新指令,去中央党校上课,还顺带当了装甲兵的专家顾问。
其实安排已经清楚得很了:让他退到幕后指挥,前面不打仗了。对于组织这一安排,他没有吐槽,反倒是特别淡定,心里想着自己还能为国家添砖加瓦真不错。
2015年6月20日,裴周玉将军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龙门镇“一井三将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革命历史佳话,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价值。其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
革命精神的象征
“一井三将军”指的是张令彬(中将)、张平凯(少将)、裴周玉(少将)三位开国将军,他们幼时同饮龙门镇枫树村的一口古井水,后来共同投身革命,历经战火洗礼,最终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这口井因此被称为“将军井”,象征着革命火种的起源和红色基因的传承。
平江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位将军在革命生涯中展现了“吃得苦、霸得蛮”的平江精神。例如:
张令彬在长征期间曾说:“宁愿自己不吃饭,也不能让战士们饿肚子”,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
张平凯在抗美援朝期间担任志愿军后勤部副政委,晚年患肺癌仍坚持撰写《忆彭大将军》,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裴周玉在战斗中负伤,仅用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展现了革命者的无畏精神。
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龙门镇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井三将军”雕塑,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
枫树村将古井修缮并立碑介绍,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激励后人继承先辈精神。
当地幼儿园、学校常组织纪念活动,如献花、唱红歌等,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乡村振兴与地方文化品牌
龙门镇以“将军之乡”为名片,结合红色旅游、药材产业(如一些村白术种植)等,推动经济发展。
乡贤如张佐姣(企业家)等受将军精神感召,积极回馈家乡,形成“跳出龙门、回报龙门”的良性循环。
军民团结的见证
红五军在龙门休整期间,百姓为红军提供粮食、住房,红军则帮助建立苏维埃政府,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三位将军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平江起义、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深远影响。
“一井三将军”不仅是龙门镇的历史荣耀,更是一种精神符号,激励着当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它象征着从平凡走向伟大、从乡土走向革命的红色传奇,至今仍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本期发布的全部内容,如有更多关于平江县龙门镇秋收起义的相关史料,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联系方式:0730-6531005,让我们一起完善这段历史资料,重温红色经典。敬请期待下期更新!
责编:龙门镇党政办
来源:龙门镇文化站
下载APP
分享到